■李梦本报记者陈柯江
外出打工技术最重要
1月24日,记者来到马边彝族自治县镇江庙乡两河口村红岩组余明昆家。他们一家4口人围坐在火炉旁,一边掰着手指头计算着还在外地打工的两个小儿子返乡的日期,一边商量着置办年货的事。
46岁的余明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全家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种地。2008年的大地震成了他们一家的转折。房子被震垮了,尽管政府补贴外加四处借钱新修了房屋,但欠下的5万多元“巨款”仍让余明昆忧心不已。
为了早日还清欠款,余明昆一家决定外出打工赚钱。2009年刚过完年,余明昆夫妇就带着3个儿子到成都打工。两个儿子在成都一家家具厂工作,一个儿子在玻璃厂上班,而余明昆老俩口因为年纪大做不了重活,就只有在租房的附近工厂找了个竹编工作。
“刚出去打工时,一家人都既没文化又不懂技术,工作很辛苦。”回想那一年的艰辛,余明昆感慨万千。
去年,余明昆的3个儿子回家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后再次回到工厂,这次他们的收入有了明显变化。“参加培训后我的工资从2000元提升到了3000多元,除去日常开支,剩下的钱用来还债。”余明昆25岁的大儿子余义强告诉记者,今年他们一家已经还清了近两万元的债务。
说起新年的打算,余义强看了看身边的女朋友说道:“先好好在家过年吧,过完年就准备继续到成都上班,等债还清了我就把婚结了。”
余明昆一家人就这样在辛勤的劳动中开启了幸福之门。
本地就业增收又顾家
2010年10月,在外打工近10年的荀军民回到家乡——镇江庙乡两河口村两河口组,在附近的旧山水泥厂做起了打钻放炮的工作。“以前一直觉得在外面才能挣大钱,现在才知道家里也能挣大钱。”
荀军民对记者说:“前几年在外面打工,工资高,但开销也大。现在回家工作,挣钱顾家两不误。”现在荀军民一个月能拿到3000—4000元的工资,除去一家人的生活开销,一年下来也能存1万多元钱。
“现在的生活还算可以,工作不是很辛苦,基本上是干半年耍半年,工资也可以。”担任两河口组组长的荀军民现在不仅自己富裕了,同时还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项目,准备带动村民发展规模养殖业,带动全组村民走上致富路。
春节临近,荀军民一家早把过年猪杀好了,腌好了香肠腊肉,置办好了过年货,准备过一个温暖的春节。
扶贫“扶智”创造新生活
家住马边县苏坝乡向阳村汤家坪组的任世红,目前正在县城看新房,这个春节对于他来说是相当开心的,因为一家人即将从农村搬到城里了。
去年,任世红报名参加了碧桂园职业中学举办的电工培训班,经过电工培训后外出务工,现在在汶川县一家建筑公司做电工,月收入2200元以上,妻子也在汶川打工。家里的积蓄一点点在增多,这也让他们一家人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“没有好的政策,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在短时间内是根本无法增收致富的。”任世红如是说。
记者感言
扶贫还需“扶智”。去年,马边县加强职业培训力度,通过该县碧桂园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短期培训班,提高村民就业本领,并免费推荐符合用工单位条件的学员就业。如今,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后,在外积极打工挣钱、改变生活条件的人在彝区不断增加。